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良好的水生态是提供给人民群众最好的生态产品和最大的民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威海、美丽威海”,必须作好“水”文章,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 一、作好“护水”文章,以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水生态治理与保护。深入推行河长制,加快实施湖长制,建立健全市县镇村四级河湖长体系以及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实现河湖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健全河长制湖长制信息管理平台功能,推动市县两级信息化管理系统联网运行,全力打造“智慧河长湖长”。三年内完成504条骨干河道和16座大中型水源地水库的河库绿化整治工程,进一步加强水生态治理与保护,着力打造“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生态威海、美丽威海”,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优美水生态环境需要。 二、作好“兴水”文章,以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工程为重点,进一步提升水资源承载能力。把全力保障水安全摆在全市“三个力保”高度,认真执行《威海市水安全保障总体规划》,分期分批实施水库增容、河道拦蓄、地下水涵养、水利设施连接贯通和南水北调工程等一批重点水利项目,特别要加快实施龙角山、坤龙邢2座大中型水库增容及黄垒河地下水库建设、泊于水库新建等重点雨洪资源利用工程,着力构建“南北连接、中心贯通、江黄共济”的水资源保障体系,进一步增强城市供水保障能力,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三、作好“饮水”文章,以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为依托,进一步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坚持把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组织实施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通过老旧管网改造、配套水净化设施、水源连通等措施,改善农村群众饮水条件。认真抓好全市农村规模化供水工作,提高农村集中供水覆盖率和水质合格率。推进实施饮水安全工程规范化管理,持续抓好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主要河流水质监测,确保城乡居民用水安全。 四、作好“治水”文章,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为基础,进一步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兼顾防洪保安和蓄水兴利,完成101座小型病险水库、414座病险塘坝除险加固工程,开工建设崮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河道治理工程及双岛湾科技城、荣成人和镇朱口等海堤项目,构建起以水库、河道为架构的防洪工程体系和以海堤为主体的防潮工程体系。扎实做好水量调度、应急调水,切实加强抗旱水源及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努力增加和保障抗旱用水。 五、作好“管水”文章,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底线,进一步提升水利行业管理能力。坚持科学管水、依法管水,强化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管理,控制不合理取水需求,努力做到“以水定城、以水定产、以水定人”。推进水功能区水质监测管理、入河排污口综合整治。坚持深化改革,抓好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现节水、减排、增产、增效。 六、作好“节水”文章,以实施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全民节水意识。通过制定用水总量控制、用水计划管理、阶梯水价和非常规水利用等用水管理措施,进一步严控总量、管住增量、优化存量。以再生水、淡化海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技术创新应用为突破口,推动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建设,助力美丽威海建设。坚持不懈强化市情水情和涉水法律法规宣传,深入开展节水宣传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在全社会营造节水、惜水、爱水、护水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