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动态 |
|
节水在行动 |威海市多水源节水管理更加精细化 |
||||
|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占地面积达2030亩,用水人口超过1.3万人,2019年市政系统供水量超过72.96万立方米,缴纳水费250万元。校区供水主干线长度达1.43万米,供水加压泵站有4座,用水楼宇80余栋,用水单元涉及学校教职工住宿、餐饮、教研、消防、环卫等。 由于供用水系复杂、监控运维缺乏自动化,繁重的管理任务使得学校水电能源办公室主任方军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我们不能及时掌控供水管网的漏渗状态,特别是遇到供水系统故障,由于检测和处置缓慢,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而且影响学校正常生活和教研秩序。” 2018年,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承担了水利部技术示范项目“山东威海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关键技术应用与示范”,选择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作为示范点,开展了基于物联网的校区综合节水智能管理平台建设。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全面勘测了校区供水管网等设施,系统分析了节水管理需求,精心设计平台软件功能。依托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和移动互联技术,科学布设校区全要素用水感知设施,包括供水管道智能远传水表、压力传感仪、在线水质监测仪和自动气象站,实现了对校区供用水系统水量、水质、压力、水位等信息的高频实时动态感知和分区分级计量管理。 此外,基于物联网的校区综合节水智能管理平台不局限于市政供水管理,而是将校区洗浴水的蓄能与再生利用以及雨水利用纳入进来,创新性实现了多水源节水管理。目前平台建设在三维管网地图上,实现了校区用水综合信息实时感知、数据报表生成、漏损探测、事故自动报警检修、节水分析评价和互动等功能。 基于物联网的综合节水智能管理平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找到了条全面、高效、精细和智能的节水之路。后勤管理人员通过电脑和手机App(应用程序)就可以做到知瞬变、析全景,极大解放了人力,提升了节水精细化和综合化程度。平台建成前,校区供水管网漏损率曾达到15%以上,目前可以控制在7%~8%,系统可以通过管道失压分析实时预警和判断管网漏位置,为应急检测和处置提供便利。同时,校区年雨水收集利用量接近10万立方米,洗浴水蓄能回收率达到85%,再生水回用量接近7万立方米。 平台主要设计者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王银堂认为,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与水务工程等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实现大规模、多节点、复杂性供用水系统的全面感知、动态监控、智能诊断和系统评价创造了条件,而高校和大型产业园区则是物联网智能节水的良好载体,节水示范作用突出。节水平台建设应先做好科学规划,充分体现不同载体的合理特色。物联网智能节水不是简单安装远传传感设备,也不仅仅是降低供水管网漏损,而是一项综合性和精细化的管理工程。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