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动态 |
|
我市河湖长制工作经验被淮委发文推广 |
||||
|
||||
近日省河长制办公室转发淮河流域五省河湖长制工作典型经验,山东省共五个市入选,我市环翠区位列其中。 环翠区境内有大小河流32条,河道总长约130.2公里;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道3条。近年来,环翠区全域推行河湖湾“三长合一”治理机制,以精致理念及“净水有方 责任无界”的智慧和担当,精心呵护绿色“水生态”,深融红色“水文化”,激活金色“水经济”,维护涵养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全区5条河流被评为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1条河流被评为淮河流域幸福河湖。 一、聚焦聚力绿色“水生态”,护一抹精致河湖湾的新绿。一以贯之持续强化河湖湾长制,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河湖湾治理保护,真正当好“水管家”。一是体系化巡查。构建“河湖湾长+专职巡河员”全方位基层护水管水体系,设置河湖湾长167名、专职巡河员60名,实现了每一条河流都有人管、有人护,2024年以来巡查总时长达到1560小时;采取“周旬提醒+月度交流+年度指导”全过程调度指导体系,强化专职巡河员管理力度,主动发现上报、整改问题312处。二是智慧化联动。实行“陆空”一体化巡查模式,建立无人机巡查队伍,巡查效率提高97.5%;投资200余万元安装高清巡河探头,做到重点河流24小时监控不间断,确保河道乱排、乱建等行为早发现、早处置,累计发现并处置相关问题102处。三是项目化行动。组织开展“幸福河湖湾·水润家乡美”“净滩2024”等系列志愿服务项目,动员2000余名志愿者参与到河湖湾日常巡管、垃圾清理等活动中,2024年以来,清理垃圾20余吨。精心制作环保倡议“清凉扇”1万余把,动员群众做河湖管护“行动者”,实现环保要求随身带。 二、聚焦聚力红色“水文化”,融一抹底蕴成色更足的深红。深入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沿岸水文化精神内涵,形成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的文化认同、观念自觉,切实做活“水文章”。一是水文化+红色传承。充分挖掘全区水系流域沿岸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沿五大水系流域建设提升了十八里担架道、贝草夼地下交通站、红色东南乡等一批红色展馆,沿河打造廉政文化、法治文化等一系列主题公园,年接待现场教学300余批、10余万人次。二是水文化+传统文化。相继建成了系统展现中华优秀水文化发展史的区级水文化展厅及百年技艺威海非遗文化体验基地、农耕文化菱角湾自然学堂、传统乡村风貌清怡茶园等一批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共融共生的水文化融合项目,形成了富有环翠辨识度的文化印记,年吸引游客超过300万人次。三是水文化+青春时尚。将创意艺术、流行音乐、文化休闲等与水文化相融合,有效吸引年轻人体验、参与。全长10公里的羊亭河公园设置11个种类户外体验项目,引进网红夜市爆款餐饮网点16家;天之谷国际垂钓露营基地、柿园精品民宿、悦己萱home cafe、那天·乌托邦等沿河网红打卡地,提供现代群体高端户外体验需求,年消费收入达4.9亿元。 三、聚焦聚力金色“水经济”,染一抹高质量发展的亮金。坚持以水为媒、以水为脉,依托河湖资源和生态优势,积极拓展“河湖+”“水网+”经济融合发展产业和项目,充分释放“水动力”。一是推动乡村振兴。大力实施幸福美丽河湖提升工程,修建生态溢流坝137处、沿河步道70公里,栽植各类苗木40种、24万余株,绿化面积超280万平方米,打造亲水景观节点22处,带动沿河村居开发近郊游目的地59个,村集体经济增收约100万元。二是推动文旅融合。沿流域布局休闲旅游产业,打造了轻户外运动基地、冶口绿里闲居、田园综合体等一批文旅休闲项目,打造了“以水为题”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的文旅打卡点,有效增流量、聚人气,2024年以来,累计吸引游客202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8643万元。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